核心提示: 奢侈品想说爱你不容易,谁又能真正给消费者一颗定心丸呢?或许如马云建议的那样,参考酒驾醉驾治理,设想假如销售一件假货拘留七天,制造一件假货入刑,那么消费者或许能够买得更为安心吧。

谁说花了大价钱,就一定能买来舒心?奢侈品品牌质量问题以及售后服务态度不佳近年来着实让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屡受打击。不断爆出的“山寨门”事件更是深深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令他们大呼受骗,欲买又止。

就在几天前,来自北京的张小姐在北京SKP华伦天奴店购买了一双高跟鞋,在购买过程中张小姐表达出自己的疑惑和顾虑。张小姐事后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因为自己喜欢的裸色没有35码,只有35码半的型号,张小姐穿着有些大,而店里其他颜色的一款35码鞋张小姐穿着正合适。店员告诉张小姐,在上海恒隆广场还有一双35码裸色的鞋子,店员提出可以给张小姐调货。而收到货之后,令人诧异的事情出现了——这款35码的裸色鞋子张小姐穿着竟然比店里35码半的鞋子还要大,且与之前35码鞋子的穿着效果完全不一样。

张小姐询问店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店员也只是很费解地摇头,表示不清楚。价值6000元的鞋子,在做工上竟然会出现这种事情,张小姐表示很不理解。

对此,中国商报记者也询问了华伦天奴的店员,鞋子是否为正品?要如何检验?在店里可以检测吗?店员以哪里都无法检验,并表示她也不是很清楚来回避这些敏感问题。

一位律师表示,在专柜鉴定可能涉及到各个方面问题,所以通常专柜鉴定很难。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打12315投诉,“说我可能遇到假货了,那么工商局会怎样处理呢?工商局完全可以要求这个品牌商,在中国的总代理,或者总经销商,出数据和相关的鉴定结论。”该律师这样说。

张小姐表示,自己就是想花钱买到物有所值的商品,自己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在买到一件货品后再去工商等部门投诉鉴定。

张小姐表示,对已购的奢侈品自己一直都存有顾虑。“早就听说奢侈品店有内鬼,店员会把真货带出,而把高仿货品卖给消费者。但是这么贵重的货品,又都是享誉国际的大品牌,自己也就一直持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我两年前曾在香港海港城买了一款香奈儿CF包,但只背了四五次,包上的纽扣就掉下来了。”张小姐说,当自己拿着包到北京SKP香奈儿店维修时,得到的答复更是让张小姐诧异,背了三四次的包,店员告诉张小姐要寄回到法国总部去维修时,而整个维修过程需要花费四五个月时间。“还好是经典款,这要是潮流款式,等包维修好,也就过时了。”张小姐很无奈地摇了摇头。

张小姐的顾虑,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奢侈品专柜售假事件屡屡被爆出,这些让消费者疑心重重。

2013年香港法院宣判了一起售卖假首饰案件。该罪犯把在市场上买来的同款山寨产品出售给专卖店,前六次都成功了,即专柜验货也难辨真伪,只是他第七次故伎重施时才被发现。所以,哪怕是在专柜购买,有时也难保真假,自然也就难有质量保障了。

在2014年6月,有德国媒体报道称“法兰克福香奈儿专柜查出假货出售”,一些店员把高仿产品换进店内,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该新闻还称,像奥特莱斯这样的折扣店,商品质量本身就不如专柜,可能更容易让假货流入。一位奢侈品从业者表示,在奢侈品业内这类消息流传已久,但难以真正“取证”。

此外,曾有报道称,一名郭姓女士向记者反映,去年她在欧洲地区的爱马仕专卖店共购入6个高端包,单价均在45万元人民币以上。而经验证,其中4个为A货。

北京某女明星在英国旅游时,就购买过一款价值高达70万元人民币的爱马仕A货女包。事后经一线奢侈品代理商证实,该包为假货。

一位奢侈品代理商曾表示,近两年,奢侈品专卖店销售假货的事件屡见不鲜。其团队曾分别在欧洲、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奢侈品专柜大量购入货品进行抽样调查。经检验,这些地区的奢侈品专卖店中均存在不同比例的假货库存,且货品的高仿程度优劣不一,从普通A货到超A货皆有。

为什么假货之风难以阻挡呢?这和奢侈品牌不断在华扩张开店也不无关系,大肆开店和销售增长意味着对产能需求的急剧增加,原材料供应、产品工艺、质量监控便极容易出现纰漏。

这时,为满足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代购业也适时出现,蓬勃发展。可代购本就良莠不齐,比如淘宝上满是高价回收诸如爱马仕包装、发票的信息,这正是用来制作销售假货的工具。甚至还有代购和一些门店工作人员私下勾结,牟取暴利。因为真假商品价差巨大,一些A货商品寄售于国内门店,假货销售者和店员合力赚取其中巨额利润。鉴于利润高企,一旦这样的合作多了,以假乱真的现象也就出现了。而山寨的力量就在于,假货做得看上去和真货一样。

而如何应对假货之风,正如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其微博上发文所表示的那样,要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

绝大部分制假售假者几乎不承担法律责任,违法成本极低而获利颇丰。我国法律规定,制假售假案值5万元以下的没有刑事责任;5万元以上的顶多判7年。这是20年前的法律和10多年前的司法解释,目前看已到了进行修订的时 候了。法律滞后的结果是大量制假售假行为最终只受到了轻微处罚或者就是不了了之,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却无人真打。很难想象假货如何才能打干净。

以阿里巴巴为例,去年大数据排查了4495个线索,截至目前,公安机关得以依据现行法律规定进行刑事打击的只有469件,只占十分之一;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了33例已经判决的案件,80%还判了缓刑;而去年工商行政处罚的200例制假贩假案件,平均罚款额不到10万元。这样的局面只会变相“鼓励”更多人前赴后继地参与制假售假行为。

奢侈品想说爱你不容易,谁又能真正给消费者一颗定心丸呢?或许如马云建议的那样,参考酒驾醉驾治理,设想假如销售一件假货拘留七天,制造一件假货入刑,那么消费者或许能够买得更为安心吧。(记者 陈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