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历史上一直具有很强的设计意识,从浮世绘、传统包装到折扇、刀剑工艺,都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的浮世绘和建筑在西方影响日增,成为刺激欧洲“新艺术”运动的重要因素。


2017年2月,日本举行机器人服装设计比赛,引起了不少服装设计者的关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世纪80年代,日本遭遇泡沫经济,但就在这个时候,日本涌现了一批知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们的服装设计强调展示人体自身线条,运用单色及不对称剪裁,他们设计出许多与传统日式服装不同的、极富颠覆性的现代服装。同时,这些设计又不失日本文化的精髓,打破了西方对于日本服饰的传统看法。

以日本知名设计师高田贤三为例,他以东方人的视角审视高级时装,东方的结构、西方的精神以及拉美的热情和奔放,在他的服装设计中交汇。他把日本精致、简单的和服作为设计灵感的源泉,融汇嬉皮士风格、斯堪的纳维亚文化、拉美风格的浓郁色彩和具有鲜明地方气息的民间工艺。这种将五洲精华自然和谐地组合在一起的设计,仿佛是东西方的不经意相遇,深受当时年轻人的追捧。

随后,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又向巴黎时装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他们以黑色为基调,推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破烂式”和“乞丐装”,对所有既成样式进行了一次毁灭和破坏。川久保玲的设计不追求对称,不追求性感表现,服装松垮,袍子棱角分明,色彩阴暗,设计体现了日本的残缺之美。

纵观日本现代服饰的特点,不难看出丰富的日本文化。首先是瑕疵之美。日本作为岛国,地形相对散碎,又经常面对恶劣的气候,地狭人稠的客观条件,使得日本人形成了“轻圆融,喜残缺”的“忧患意识”。日本设计师利用这种瑕疵之美,故意将布料撕开,褴褛的衣服充满无拘无束的优雅灵气,更是日本所谓“万物有灵论”的体现。

其次是间隔之美。“间”是日本独特的美学观,是将时间、空间加以巧妙运用构成的,因而产生间隔美感的形式,其表现形式多为留白、不对称与均衡。留白给人以充分自我想象的空间,无山、无水、无树、无草,有的人看到的留白就是空白,但对日本人而言却是满溢的。

再次是阴阳之美。日本的美学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在一个事物中呈现“阴阳”的概念,以产生和谐的意象。材质的光滑与粗糙、色彩的明暗对比、造型的曲直变化、整体与局部的形态呼应,均是利用阴阳元素的调和传达出的感官之美。这也就不难理解,日本街头为何会有那么多所谓的“奇装异服”。

最后是包容之美。异于西方对美的定义,日本对美的诠释不仅重视对象形态的美妙,还延伸到整齐、干净、清洁、灵巧,延伸到细节等方面,“简单”也是日本的审美原则。因此,“一块布”被设计成一件具有日本特色的衣服,也就不足为奇。

日本的现代服饰设计立足于民族传统,鲜明而独特,征服了世界,形成足以与西方相抗衡的东方时尚力量。民族精神融于世界精神,传统精神融于未来精神,强化和表现东西方不同哲学和美学孕育的不同神气与韵味的互补,正是今天日本服装文化要表现的时代气韵。日本服装设计师善于从传统文化中不断吸收养分,化为生活艺术的品质,无形中把追求完美化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强盛的能量。对时代的不同凡响的理解,对精神层面和心灵况味的深度挖掘和提炼,使他们找到了在时尚世界的历史方位。

在国外服装行业强大的竞争力面前,我国如何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寓于服装设计之中,十分值得思考。面对历史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具备对自己文化的深刻理解,对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又固守民族文化的魂魄与血脉。在这方面,日本服饰设计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它是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演绎。对于我们而言,独特个性和卓越品质的形成,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断汲取、吸纳与凝练、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性的继承过程。

《光明日报》( 2017年04月25日 05版)